来源时间为:2023-07-11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至朋友圈。
嘉湖分家40年,从渐行渐远到再度握手第一财经2023-07-1111:34:28
作者:土哥涅夫责编:任绍敏
两地再次合并已无可能,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的推动下,嘉湖最终走到一起,却是一个可期的目标与方向。再过几周,就是嘉兴、湖州撤地建市,同时也是两者分家40周年的日子了。
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发布(83)国函字145号文件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由省直接领导,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嘉兴地区的海宁、桐乡、海盐、嘉善、平湖等五县划归嘉兴市;剩下的安吉、德清、长兴三县划归湖州市管辖。
也是在那一年,我最小的表哥出生。几天后,爷爷过世,一个家族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虽然相较嘉湖上千年的建城史,40年的设市时间短如一瞬,但是跟农耕时代慢如静止的岁月不同,过去40年,无论是个人、城市还是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回首四十年来的嘉湖,很多事情确已“不惑”,可以拿出来心平气和地“闲坐说玄宗”了。
1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带动作用,中央决定改革地区体制,推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全国由此掀起了一股“撤地建市”的风潮。
在浙江,这股风潮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2000年丽水撤地建市为止。
这其中,嘉兴地区与金华地区比较特别。别的地区,要么直接由地改市(如台州、舟山),要么地市合并(如宁波、温州)。但嘉兴地区(嘉兴、湖州)与金华地区(金华、衢州)因为各自包含了两座过去的府城,所以撤设过程中也伴随着分家。
而且比金华地区更特殊的是,嘉兴地区虽然冠以“嘉兴”之名,但地委、专署驻地1958年以后便搬去了湖州。对于搬迁原因,按照曾任嘉兴市长的杜云昌回忆,是由于湖州矿产丰富,为了加强对“大办钢铁”的领导,故将驻地北移、靠前指挥。
但坊间也有传说,当初地委、专署曾有十年之约,即嘉兴十年、湖州十年、嘉兴再十年……所以1949~1958年地委、专署在嘉兴,1958年迁至湖州,本来1967年应该迁回嘉兴的,但因为撞上了“十年艰辛探索”,很多固有的规则被打破,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种说法未必可信,但它至少表达了一种情绪,即嘉湖合并的那些年,嘉兴吃亏了。无论是工厂数量,还是城建水平,嘉兴都只是县城级别,远远落后于吴兴。以至于分家后,嘉兴严重缺乏符合条件的办公场地(如要有几部电话等),最后实在没有办法,部分部、委、办、局如市气象局、市工商局等,不得不蜗居在少年路电影院南一个浴室的楼上办公。
这令历史上一向与湖州平起平坐,甚至略胜一筹的嘉兴心里憋着一口气。因此1983年甫一分家,嘉兴立马着手修建长3.14公里、宽40米,当时号称“浙北第一路”的中山路,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和湖州“别苗头”(注:方言,即比高低)。
当然这种情绪如今早已烟消云散,这中间除了时间的抚慰剂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嘉兴的崛起,以及嘉湖经济地位的逆转。
2
1983年嘉湖分家,嘉兴得海、湖州得山。相对来说,嘉兴更占优势,但作为市区,嘉兴却落后湖州很多。
比如1985年,嘉兴市区GDP为10.96亿元,比湖州市区少了1.13亿元。此后30年,两者的差距时而拉大,时而缩小,但湖州始终力压嘉兴一头,最高值时两者一度相差108.94亿元。
不过此后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区位优势更突出、被沪杭苏甬四大城市环抱的嘉兴开始发力。2017年,嘉兴被省政府确定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也是在这一年,嘉兴市区GDP(1196.78亿元)反超湖州市区(1188.23亿元),至2022年,两者差距已经拉大到60.96亿元。
随着经济的崛起,嘉兴市区的人口也快速增长。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嘉兴每年常住人口增量均稳居浙江第三,在长三角也名列前茅,而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到了市区。
体现在数据上,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嘉兴市区才88.2万人,而湖州有114.54万人,比嘉兴多出26.34万人。而根据2022年末抽样调查数据,嘉湖两地市区人口分别为157.7万和158.34万人,湖州的领先优势差距已经缩小到仅6400人。
考虑到最近几年,嘉兴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都比湖州多出好几万人,嘉兴市区人口超过湖州市区应该只是个时间问题。
当然,用我爸的话来说,嘉兴湖州就是“华大华二”(注:《唐伯虎点秋香》中华太师的两个儿子,意为一对宝货,半斤八两)。放眼整个浙江,嘉湖的经济表现都不算特别出色,这可能也跟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塑造的市民性格有关。
作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最大的一块平原——杭嘉湖平原上的两颗明珠,嘉湖皆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历来富庶,鲜有灾荒,但也使得民间养成了小富即安的习性。相比“上八府”温台、义乌等地民众为了挣钱不惜“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嘉兴湖州人明显缺乏些闯劲,心态始终“百坦”(不着急,慢慢来)。
安耽有安耽的好处,尤其是现如今,随着大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开始忍受不了,选择定期逃离放空。坐拥青山绿水的湖州成为很多人首选,安吉、德清等地更是农家乐遍地开花。像我爸妈,每年夏天都要去湖州等地的山里住上十天半月避暑消夏。
当中国经济从比量扩张的阶段,步入到稳量提质的下半场,像嘉湖这样细节精致、节奏缓慢,又区位突出、交通方便的江南小城,或将迎来“第二春”。
3
平时逛嘉兴、湖州的一些本地论坛,经常会看到关于“嘉湖合并”的提议,认为嘉湖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如能再次合并,将成为浙江GDP第三、人口近900万人的大城市;并且还列举了网上关于深莞惠、潮汕要求合并的例子作为佐引。
这种提议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其举出的理由、说法也站不住脚。比如跟深莞惠、潮汕系出同源,历史上分别共同隶属于惠州府和潮州府不同,嘉湖历来是两府。
所谓“嘉湖是一个地区”,只是建国后特殊时期的短短几十年,相较两地漫长的独立发展史,可谓昙花一现。
但它也提醒了我们一个事实,就是作为曾经的“一家人”,分家40年后,嘉湖两地无论是民间的情感连接,还是经济产业的联系都在渐行渐远,至少相比嘉兴跟上海、德清跟杭州的热络亲密是如此。
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日常聊天时经常会说起湖州的近况,或者比较下嘉兴五芳斋与湖州诸老大,谁家的粽子更好吃、名气更大。偶尔还会蹦出一两句湖州方言。而各行各业自称“神姆湖居”(我们湖州)的人也随处可见。
至于湖州师范,当时在嘉兴中小学更是影响巨大。相比本地的平湖师范(中专),湖州师范(大专)毕业的都算是优质的好老师,受到各校的争抢。
由于往来频繁,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用地名指代的口头语,听到最多的是“去苏州”和“去湖州”——
“去苏州”是指睡觉了,因为苏州城自古繁华,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种繁华只有梦里才能见到;
而“去湖州”则是指某人脑子出了毛病,需要送去湖州三院(浙江省首批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接受治疗。话虽戏谑,但也反映出嘉湖两位邻居的联系密切,甚至共享资源。
但进入21世纪以后,嘉湖两地明显渐行渐远。
最近,我在嘉兴交通的远期规划中看到了“嘉湖铁路”的名字,这改变了原来只有“沪苏湖”“沪苏嘉”“通苏嘉甬”等线,没有两者密切相连作为高速铁路主线的规划历史。
这种变化的出现始于2020年,当年1月,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提出打造5个省内一体化合作先行区。这5个合作区中有4个位于杭甬两大城市与周边卫星城之间(杭绍、杭嘉、甬绍、甬舟),唯独嘉湖是个例外。
2021年8月,嘉兴、湖州两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明确桐乡乌镇西北部和湖州南浔区练市镇东北部毗邻地区划定69.3平方公里区域为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未来适时将先行区范围拓展至练市、乌镇两镇全域。嘉湖合作由此步入快车道。
交通方面,嘉湖省级绿道主线基本贯通,文旅路线串线连片。
公共服务方面,在练市和乌镇两地互设的“嘉湖一体化”通办专窗中,居民可实现医保、社保等七大类别196项民生高频事项的异地通办。
环保方面,去年夏天,桐乡牵头探索与南浔及江苏吴江跨界治水,成立了长三角首个跨两省三县联合河长制工作室,23条交界河道全部纳入联合治理范围。得益于此,桐乡流域水生态环境逐年好转,2022年,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桐乡为优秀;全市13个市控以上断面II—III类水质占比100,同比提升7.7。
回顾四十年来嘉湖,应该说两地再次合并已无可能,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的推动下,嘉湖最终走到一起,却是一个可期的目标与方向。
(作者系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举报文章作者土哥涅夫
相关阅读上海如何以体育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上海应如何更好以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05-2021:09上海五大新城加快建设人才高质量集聚新高地五大新城在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空间资源、财政金融、营商和治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资源要素吸引力也在持续增强。
05-1421:59外贸数据向好,企业感受有“温差”,中国品牌出海直面竞争“小巨人”企业成为了中国品牌出海的新生力量。
05-1116:05“十五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何提升发力“铁公机”在当前正在开展的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等编制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和系统谋划新的“铁公机”建设体系。
03-1820:18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周年之际,沪苏浙皖再开现场会,共推这些大事更好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