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7-27
原创湖州发布湖州发布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7058字,阅读约3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蔡忍冬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湖州以山水清远著称,乃蚕桑之源、楚秦古邑、东南望郡、书画重地。4000多年前,在钱山漾一带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地表留有大量石器遗存。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绢片、丝带、丝线等尚未完全碳化的丝织物。2015年6月25日,钱山漾遗址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湖州的绫与绢,为书画艺术提供挥洒墨彩的绝佳载体与高雅装裱的绝美材料。随着中国丝织业的发展,绢画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绢,既是古人华丽服饰的主要材质,也是古时书画作品的重要载体。
花楼织机
我国最早的帛画,相传是西周周穆王时的《八骏图》。长沙出土的战国墓帛画、马王堆西汉墓中的帛画都是在丝织物上进行彩绘的。南方丝织蚕桑业起步较早,因此,当北方还在竹木简时代而视帛质书写为罕见之时,南方已开始大量运用。
史料记载,湖州丝织的产业化从六朝始,经唐宋元奠基,至明清兴盛,前后长达1400年左右的历史。三国时期,德清永安丝就成为贡品,唐代吴兴乌眼绫与蜀锦齐名。
南京建初寺于三国赤乌十年(247)始建,与北朝洛阳的白马寺年代相应。同期,佛教传入本地,在吴兴郡东部水乡的射中村建狮子吼寺,佛法在南朝时极盛,伽蓝栉比、浮屠林立,都离不开书法绘画的装饰与陈设。因此,南朝书画艺术也因佛教的繁盛而乘势兴起,故湖州绫绢的艺术篇章就此掀开!
三国时期著名画家曹不兴,吴兴人,以“佛画之祖”著称。相传,孙权建造建初寺,令康僧会设像行道。曹不兴曾事于孙权手下,画艺高超,具有超群的写实能力,有“落墨成蝇”等传说,绘事兼善马、虎、龙之属,尤以画佛为妙。曹不兴所画佛像,或绘卷轴以供礼拜或图寺壁以助庄严。最大的佛像高达5丈,画材为绢质,气魄恢宏、庄严妙相,仰之弥高、令人肃然。
南朝齐谢赫云:“江左画人吴曹不兴,运五千尺绢画一像,心敏手疾,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此其难也,唯不兴能之。”其画迹虽早已散失,但对后世影响很大,弟子卫协画佛像就直接师承其法。
东晋太元六年(381)王献之在任吴兴太守期间,以白练书写,史书有“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的记载。到南朝时期,梁武帝小名阿练,故改“练”为“绢”。吴兴郡在这时期,丝、绵、布、帛的生产与交易更进一步发展,文学家、书法家都喜欢在细绢上题赠诗篇。
绫绢样本
张僧繇,吴兴人,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任武陵王国侍郎,后任直秘书阁知画事、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他画佛像人物用功最深,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张家样”。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绘制大量壁画,并曾奉命给当时各国诸王绘制肖像,能收到“对之如画”的效果。他的“画龙点睛”传说脍炙人口。
张僧繇是对隋唐影响最大的一位画家,被称为“百代画圣”的吴道子也师法张僧繇。唐代将曹仲达的佛画风格称为“曹家样”,与张僧繇的“张家样”、吴道子的“吴家样”、周昉的“周家样”并列,被奉为典范,这些对佛教绘画及雕塑艺术都具有重大影响。
“曹家样”是一种佛像衣纹的表现方法,有“曹衣出水”之誉。今存北朝石窟造像中还能看到“曹家样”画法的某些特点,宽袍大袖“其势稠叠,衣服紧窄”,给人以薄衣贴体的美感,尤得绮罗之妙。绮罗就是一种华贵的丝织品。
唐代,湖州绫绢丝绸生产渐入鼎盛,被列为朝廷贡品。古画初用“生绢”,比如张僧繇、阎立本的画,后来吴道子、周昉、韩幹的画,都用“熟绢”作画,故画人物时精彩入笔。南唐的画都是粗绢,徐熙的画绢粗如布。
绮罗人物画系仕女画的分支,所画女子多为身穿轻罗薄纱的宫廷贵妇或神话仙女,体态丰腴,衣裳简劲,其代表人物是唐代画家张萱和周昉。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均为绢本设色图卷。
唐代书僧高闲,湖州人,自幼出家湖州开元寺,后应召入长安。据《唐高僧传》载:“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仍预临洗忏戒坛,号十望大德。”高闲尤善草书,师怀素,笔势浓重、气象生动,其擅长用“霅川白纻”作真、草书法。“霅川白纻”即由苎麻织成的白色粗布。韩愈曾作序送之,盛赞其书法美妙,遂大显于世。
唐代书法家吴彩鸾系女道士,她以吴绫书写《唐韵》,明代南浔董尚书曾珍藏此迹。据清代郑元庆《湖录》见载:“自始至末如小册页,合而成卷,裱法亦凡手,其所收韵较多他本,颇有奇石字,书法酷似钟繇,骨肉匀称,笔笔欲仙,墨迹如新,真希世奇宝也。首尾有宋徽宗玉玺,泥金书题句并各名人题跋。”
宋时,湖州绫绢生产十分兴旺。朝廷在湖州设织绫务,一为朝廷岁贡绫绢,二为朝廷输送织工。北宋开国使得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最初是延续与遵循五代绘画的传统,到宋徽宗时期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出于装点宫廷与图绘寺观等需要,大量院体画主要以绢本为主,画院一时高手云集,内府书画收藏极富,宫廷绘画得到高度发展。
北宋画家燕文贵,湖州人,擅画山水、屋木、人物,早年在汴梁街头卖画,后被画院待诏高益发现并加以举荐,进入翰林图画院,甚得宋太宗赏识。其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人称“燕家景致”。燕氏存世作品有《溪山楼观图》《江山楼观图》《烟岚水殿图》《溪谷图》等。他善于将山水与界画相结合,穿插楼观阁榭,点缀车马人物,画作以绢本设色为主。
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等地区都在其境内,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并远超北方。大批画家纷纷随宋室南迁,成为南宋高宗画院中的骨干力量,促进江南地区绘画的发展。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有关古画绢辨析条目载:“河北绢,经纬一等,故无背面。江南绢,则经麄而纬细,有背面。唐人画,或用捣熟绢为之。然正是生捣,令丝褊不碍笔。非如今煮练加浆也。古绢自然破者,必有鲫鱼口与雪丝。伪作者则否,或用绢包硬物椎成破处,然绢本坚,易辨也。”
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湖州人,以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其山水画常以湖州的浮玉山及苕溪为题材,以青绿设色见长,其传世作品《山居图卷》等,均以绢本设色为主。钱选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并称“吴兴八俊”。
费新我《子昂使笔图》
赵孟頫,湖州人,早岁尝从钱选问画法。元代人物画家中,赵孟頫善画人物、鞍马,师法晋唐和北宋李公麟,善用铁线描和游丝描在绢上作画。赵孟頫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吴兴山水清远图卷》《春山图卷》《洞庭东山图》《秋郊饮马图》《浴马图卷》等均为绢本作品。据传,赵孟頫肌肤很嫩,只能穿绫绢内服。赵氏一门皆善书,其夫人管道昇聪颖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二子赵雍、赵奕皆以书画知名。
元代珍品《鸥波亭图》,画心长117厘米,宽54厘米,水墨绢本,作于元大德八年(1304)甲辰春三月,时赵孟頫50岁,管仲姬42岁,乃精心合写神妙之作,以湖州莲花庄为题材,赵孟頫白描人物并写柏树及楼台、山石,管仲姬补写大片白描双钩新篁,伉俪合作,珠联璧合,为流传有序的绢本名作。
《耕织图》始于南宋,元代亦崇耕织图,作为朝廷重视农桑的象征。赵孟頫曾奉懿旨撰《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图佚诗存。其中耕图诗与织图诗各12首,按月份为题排列,见有“旬日可经绢,弗忧杼轴空。妇人能蚕桑,家道当不穷”句,均为五言古体诗。
南宋楼俦《耕织图》
明代宫廷绘画继承宋代院体特别是南宋院体传统,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及其他画科,画法和风格意蕴或多或少都有两宋院体画风的痕迹。明代宫廷院体派画作均以设色绢本为主,随着明代中期以后文人画的复苏与兴盛,纸本逐渐取代绢本成为绘画材质的主流。
朝廷征召浙江与福建等地的画家,隶属于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武职,宫廷绘画创作达到鼎盛时期。赵廉,湖州人,明代画家。赵廉的虎,边景昭的翎毛,蒋子成的人物,曾被称为“禁中三绝”,在院体画家中影响较大。
清代宫廷绘画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获得较大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康熙南巡图》《雍正妃行乐图》《乾隆南巡图》等均为绢本重彩画卷。清代画家沈铨,湖州人。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20岁左右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沈铨擅长工写花卉翎毛、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也擅长画仕女,远师黄筌,近承吕纪,在宫廷院体派传统的基础上,独创“南苹画派”,在当时的江南独树一帜。其传世作品《色香双绝图》《秋花狸奴图》《柳阴惊禽》《松鹤图》《五伦图》《古木寒鸦图》《荫伯封侯图》《松鹿图》等,均以绢本设色为主。
清沈铨《富贵仙禽图》
清雍正九年(1731),沈铨应日本天皇之聘,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历时3年,深受日本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从习画者颇多,日本江户时代长崎画派即在其影响下形成,尤以圆山应举最为著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打开,秘藏千年的珍贵艺术品与敦煌文书同时出土,轰动世界。近千年的绢画大多保存完好,内容极为丰富,有各种佛像、菩萨像、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和装饰图案画等,这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稀世之珍。
1920年,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南北艺术界诸君决心重振书画艺术。清末民初画家金城,吴兴人,竭力提倡保存“国粹”,认为“世间万物,皆可作新旧论,独于绘画事业,无新旧之论”,其山水承继南宋马远、夏珪画风,人物楷模明代唐寅、仇英画风,在师传统院体画派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金氏的传世作品中,绢本设色画作成为主轴。
1927年,珂罗版画册《金拱北遗墨》出版,由庞元济作序:“北楼姻兄,弱冠时即好画,自海外游学归,画法骎骎近古。余集古画所获名迹颇多,辄造余斋,纵观临模,竞日不倦。沧桑后,官内务部参事,得见武英殿陈列古画数百种。公事之暇,模古益专,画境日进。偶来沪,晤言后即与余商榷画理,当叹北宗日就衰落,思欲振马夏之绪。”
中国书画的装裱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专设“论装背裱轴”一章,论述与书画有关装裱事项。
宋代的书画装裱业空前繁荣,多以绫绢作装裱原料。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据记载,米芾擅于装裱,著有《论鉴赏装裱古画》。
绫绢织造
明清以来,随着文人画大兴,主要以素色或浅色绫绢作装裱材料。北方以“京裱”为主,江南以“苏裱”著称,此外,中国的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等地,形成书画装裱独特风格。
庞元济,吴兴人,古代绘画的收藏与鉴赏家。据《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书画卷》著录,庞元济曾收藏的五代至清代名画精品都保存在各地博物馆。如赵佶的《鸲鹆图》、夏珪的《灞桥风雪图》等两宋名画均为设色绢本作品。庞元济对所藏名画的装裱极为讲究,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纸绫绢锦的配色得当,图案花纹的对比和谐,整体格调的淡雅素净,还注重配轴头、轴杆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初,工艺美术行业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传统的绢画又重新得到重视。外国人对中国的绢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很是热衷,江浙各地乡镇便相应办起各类绢画制作与装裱兼顾的工艺美术社。近年来从国外回流的工艺品中,除高档的玉雕、牙雕、木雕外,还有一种较低档的仿古手绘绢画就是旅游工艺品,由苏杭嘉湖一带的乡镇企业制作。
双林,以生产绫绢著称。书画家费新我,湖州人。他在《吴兴人文风物》写道:“吴兴水木明瑟,鱼蔬鲜盈。有三碑遗泽,丹旭先型。有孟頫管姬,韵事留芬。更有名世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