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湖州 > 企业单位 > 正文

2015年湖州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6/9/23 14:15:58 浏览:1148

[导读]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6亿元,增长8.4;完成财政总收入29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7.8亿元,分别增长8.9和8.5;预计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

2014年主要工作(摘登)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6亿元,增长8.4;完成财政总收入29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7.8亿元,分别增长8.9和8.5;预计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9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04元,分别增长9和10.6。我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企业培育工作全面加强。启动“金象金牛”大企业和“高技术、高成长”企业两项培育计划,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围制造业500强。完成“个转企”2428家、“小升规”230家、“下转上”464家。开展工业、服务业两大帮扶行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2500多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新增217.6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由2.02下降至1.58。完成直接融资168亿元,新增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企业14家、上市公司2家。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9.9亿美元。

项目攻坚行动扎实推进。省外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84.2亿元,央企合作实到资金58.6亿元,实到外资9.8亿美元。建立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推进机制,新引进首期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2.9亿元,增长16.2;103个项目列入省“411”实施计划,24个项目建成运营,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1.3亿元。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实现实体化运作,湖州开发区等平台新拓展空间28.9平方公里。

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淘汰428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完成技改投资35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利润分别增长9.2和11.5、12.2。金属新材、绿色家居产值规模双双突破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2亿元、网络零售额135亿元,分别增长13.7和57.9。推进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建设,全市旅游总收入和门票收入分别增长27.9和20.3。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9.9。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45.2万亩,我市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居全省首位。

(二)发展活力切实增强

简政放权有序推进。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市级部门行政权力由9377项精减到3800项。实施审批服务“三联动、全流程”改革,提速普遍达到50以上。在湖州开发区实行“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注册市场主体30402户。调整完善了市场监管和市区环境保护管理、农村公路管养以及中心城区城管执法体制。

城乡体制和要素机制改革明显加快。推进农村“三权”确权工作,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发证试点稳步实施,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69.9。德清县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织里镇、新市镇小城市培育试点深入推进,练市镇列入全省第二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出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十条以及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使用税调整等政策措施,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13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370亩,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提高到269万元,我市被列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对9个行业淘汰类、限制类产能执行用电加价措施。

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2.45。新引进“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创新团队96个,新入选“国千”人才7名、“省千”人才19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6万名。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91家。新引进院地共建创新载体28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4。

(三)环境品质加快提升

生态文明走在前列。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批复。启动实施先行示范区十大示范工程,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全面铺开,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扎实开展。造林更新完成5万亩,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新增52兆瓦。梁希森林公园获批为国家级。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现场验收。

环境治理全面深化。清理垃圾河245.2公里、整治黑臭河258.9公里,完成河道清淤1103公里,新建城镇截污管网313公里,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83093户,生猪存栏量提前一年实现控制在75万头以内的目标;四大骨干水利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太湖水厂开工,治理城镇内涝点27处。我市夺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集中开展治霾“318”攻坚行动,淘汰黄标车18043辆、小锅炉671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筑石料开采量进一步压缩到4505万吨,在产企业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创建标准。符合水质功能区要求的市控以上监测断面比例达到90.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60.8,提高了8.7个百分点,PM2.5日均浓度每立方米64微克,下降了13.5。

城乡建设加速推进。深化“三改一拆”。湖苏沪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深化,杭长高速公路北延、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线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104国道五一大桥改建等项目开工,新建成农村联网公路200公里。华能长兴电厂“上大压小”等项目建成。南太湖一体化发展规划基本完成编制工作,长兴县入选全省首批美丽县城试点县。外环道路东线、北线基本建成,新三院投入使用,11个老小区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深入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主城区公交分担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新增52个市级美丽乡村,6条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不断深化。

(四)社会建设协调推进

社会保障持续强化。城镇新增就业6.26万人,登记失业率2.98。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办法,大病保险制度和在职职工医疗互助活动覆盖全市。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竣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7994套,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046户,参加住房公积金缴存的职工净增18054人。扎实做好稳定物价工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

社会事业有效提升。实现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中德工程师学院建成启用,上海交大、浙工大、杭师大在湖办学项目签约。一批社会办医项目有序实施,市和县区卫生创强工作联动推进。完成红十字应急救护普及培训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2‰,出生缺陷率连续六年下降。深入打造“文化走亲”等特色文化品牌,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4个。大运河湖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桑基鱼塘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钱山漾文化”获得考古学文化命名。湖州健儿在第十五届省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社会治理切实加强。深化“六五”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化民意导向型警务机制改革,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工程建设、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创新事故防范体系,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加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创建12家省级放心农贸市场。平安湖州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继续居全省前列。国防动员和人防建设扎实推进,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五)政府治理不断优化

作风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刻查找和认真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全面清理和规范村(社区)事务。整治“文山会海”等取得积极成效,全市“三公”经费支出减少33.4。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反腐败力度进一步加大。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与政协民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认真办理了160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和331件市政协提案。加强政府咨询工作。全面推行政府常务会议带头学法制度,不断提升各级公务人员法律素养。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行政效能有力提升。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主动谋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两看两比”活动,推行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责任化考核。完善“12345政府阳光热线”运作机制,探索构建“阳光湖州服务指数”测评体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新的改进。推进监察、审计、财政、国资联动,加强对公共资金使用、资产管理、资源交易以及土地出让、耕地保护等领域和环节的监管。

2015年重点工作

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7.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体原则和基本取向是:第一,坚持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就是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要把建设浙北区域中心城市、连接中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统一于这一总体定位,以钉钉子的精神抓深、抓细、抓实,以城市特色的塑造和优势的发挥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第二,聚焦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要切实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更加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契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融合、实力增强与民生改善相吻合,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第三,把握一个基调。这个基调就是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要以积极有为、奋发进取的状态,统筹做好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防风险、优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力争取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切实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第四,强化一个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要立足我市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最大实际,紧紧围绕强工业、兴三产、优农业,坚定不移抓增量优结构、抓存量促提升,千方百计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第五,激发一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强化统筹设计和协调推进,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升级,不断释放各领域、各环节制度创新活力和全社会创造潜力,为加

[1] [2] [3]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