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湖州 > 企业单位 > 正文

关于古代男子的服饰及配饰你了解多少?

发布日期:2020/7/9 4:12:32 浏览:495

如果说女子的配饰,体现的是她们对于美的追求;那么男子的配饰,则更是体现着他们的地位及品味。古代男子佩饰与今天的一

样,都有着实用、美饰和标志社会地位的作用。男人古代时腰间佩玉,佩剑,佩腰牌等等,到清朝连牙签挖耳都可以佩上,为修

养,为身份,为权力,为雅好……戴的类别很广泛、目的性也很强。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又称“犀毗”。古代带钩首先是实用品,主要用来结带之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

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女性一般“其带伊丝”,这是一种丝质腰带,叫做襳褵(xiānlí)。

金属带钩主要以铜带钩为主,出现在春秋战国到秦汉。铜带钩造型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中原为主,形状基本上以琵琶

形、“∽”形为主,钩首为龙,钩体鎏金鎏银,错金错银,构成各种精美图案,有些还在钩身雕刻各种图案,浮雕或镶嵌宝石、松

石、玉,使带钩更显珍贵。另一个系列就是内蒙、河北、辽宁一带的鄂尔多斯带钩,这类带钩特别注重造型,内容丰富多彩。钩身

有虎龙狮豹,有牛羊马犬、飞禽走兽、昆虫、飞蝶、水禽,也有人物造像,乐器、兵器、工具,双人舞蹈,二人抚琴,人物摔跤,

包罗万象。

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作为女子饰物的玉饰,仅有首饰中的玉簪、玉搔头和腕饰的玉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

度性的,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在中国古代,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礼仪制度,只是到了现代以后,服装的制度性才逐

渐削弱了。

玉的内涵

《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的金锁,俗称“长命锁”,是小孩子戴的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

命锁戴在一起的玉坠儿——通灵宝玉。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这虽然是艺术虚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

古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

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

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回顾下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

璧是祭天的礼器;琮是祭地的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璜则是祭祀北

方的礼器。《周礼·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

信物。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即使是佩玉,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玉

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

意义。“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蹀躞带[diéxiè]

蹀躞带,俗称腰带,这个腰带是一种多功能的腰带,它是从魏晋时传入中原的,到了唐代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而且一定

要把七种东西挂在上面,分别为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俗称“蹀躞七事”!

在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将其官阶体现出来。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

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带便被称呼为“蹀躞带”。这

种装饰性的腰带美观且使用,难怪备受追捧。

扇子

中国扇子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在炎炎夏日取植物叶片或禽类羽毛进行简单加工,用来挡太阳、生风。故扇子有障日之

称。

“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

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

扇子的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苏州的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记扇

子、重庆荣昌折扇、四川自贡龚扇、广东新会葵扇、湖州羽毛扇。日本则有桧扇、蝙蝠扇。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的制扇技艺!

虎符

虎符在后世变为鱼符,铜牌,这可和腰带是分不开的,对于后世的官员来说,携带鱼符就和随身带身份证一样。根据史料,虎符是

周代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用玉石、青铜等材料做成虎状,劈为左右两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符交给将帅,右半符由皇

帝保存(以右为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兵符信物。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内衣“绔”音同“裤”,绔在汉代以前就已

现,“糸”与“夸”联合起来表示“以丝帛缠裹双腿,以便跨马骑背”。也就是双腿各跨一布,但中间不缝口,也就是——开裆

裤。

中衣是汉服的衬衣,起搭配和衬托作用。又称里衣、中襌、中单、襌衣,是穿汉服必备的基本衣物,穿礼服、圆领衫时里面一定

要加中衣。中衣的面料一般是纯棉、棉麻、雪纺、单色缎。同时,中衣在色彩上的搭配也有讲究的,基本为白色,酷一点可选用黑

色。男孩在穿圆领衫时,最好还是穿白色的中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直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不作为

正式礼服。直裾中最有名也最优雅的便是朱子深衣,它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其特点为制成直领而穿为交

领,十二片裳幅皆梯形。为礼服,多为祭祀时穿着。

襕衫出现于唐流行于宋明,《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

服之”。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取消了

膝襕,可能有以衣缘象征膝襕的意思。

据《礼记·士冠礼》的记载,冠礼是在宗庙里举行的,由父亲或兄长主持仪式。仪式非常隆重而繁琐,大致有十几道程序:先是以

占卜,决定加冠的吉日,然后在三天之前预先通知宾客,再在宾客中选定一个负责加冠者,选定之后还要一再地敦请。到了加冠那

天,请宾客入庙就位,接受加冠的青年出房就位行礼,接着就开始了加冠。正式的加冠礼有三次:初加缁布冠,表明他已成人,有

了成人所应有的一切责任和权利,可以管理人了;二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了;三加爵弁,表明从此有权参加祭祀了。每加一

次冠,宾客都要对受冠者致祝词;三次加冠之后,主人就要设酒宴礼宾。这以后加冠青年还要去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客给他取字,

然后再去拜见兄弟等家人,去拜见地方行政长官和乡里的前辈。加冠青年在向家人和地方长官以及前辈行礼时,受礼者都要答礼,

以示家庭和社会对刚加冠的男性新成员的尊重,并让他明白今后将要负担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