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5-11
原创湖州发布湖州发布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4715字,阅读约18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梅松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鄣吴地处安吉西北部,与安徽广德接壤,境内的玉华山和金华山遥相呼应,金鸡水(今鄣吴溪)自西南向东北穿村而过。一代宗师吴昌硕就出生在鄣吴,在这里不但有其故居,还有修谱大屋、溪南静舍等相关遗迹。玉华山麓上曾有一组俗称“金銮殿”的建筑群,据目击者回忆,该建筑群非常宏伟壮观,以至于民间有多种传言,甚至认为这是吴氏家族私造的“金銮殿”,然均不足为信。笔者通过文献钩沉和实地踏勘,认为所谓“金銮殿”实际上是吴松和张氏夫人的墓园。吴松(1460-1552)是吴昌硕的十世从祖,恰逢吴昌硕诞辰180周年,公开此信息,也算是一种纪念。
“金銮殿”旧照
吴松是鄣吴吴氏家族转盛的关键人物,“一门四进士”中的吴麟(1485-1553)、吴龙(1497-1572)是其子,吴维岳(1514-1569)、吴维京(1531-1578)是其孙。关于其生平,《安吉县志》有载:吴松,字寿卿,倜傥多大略,居常好读书,遇孝忠义让、奇伟可喜事,则笔而诵之。建义塾、义医,赈饥施棺。内恤三族,外赒乡党,意豁如也。暮年复徙建丰学,凡用千馀金,故邑人为穹碑以颂其德。以子贵,封吏部考功郎中。卒年九十有三。事见大学士徐公阶《志》。
从小传中可知,吴松非常注重对子孙的教育,在他培养下吴氏家族出现了“一门四进士”,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徐阶(1503-1583)所撰《墓志铭》,检文集未载,估计已佚。不过徐献忠《南山吴翁诔有序》、湛若水《明故诰封宜人吴母张氏墓志铭》均存世。
见过“金銮殿”建筑群的目前还有数人,如王季平、李德华、李德云、鲁根虎等,特别是李德华和李德云兄弟家离“金銮殿”较近,从小在那里读书,对其情况尤为熟悉,因此所述也较为详细。
笔者根据李德云等人回忆所绘墓图
今年4月,笔者在鄣吴镇干部的带领下首次参观了“金銮殿”的恢复现场,出于直觉,笔者认为这是一处墓园遗址,但询问工作人员均说未见古墓。第二天,笔者再次来到“金銮殿”,爬到后山,果然发现古墓、墓墙和平台,显然与“金銮殿”为一整体。除了发现残存牌坊的石构件,还在山腰看见石狮一对,是典型的明代风格,李德云说这就是原“棋盘八间”前面的一对。在山脚,还看见石虎残首一枚,也是明代风格。离残虎首不远处的地下,还埋有一尊石虎,于是我们建议施工人员抓紧时间挖出来,并放置保护好。
明代风格石狮
据李德云等人回忆,墓地靠近山脚的地方是月亮池(今尚存)。顺着石子小路走进墓地,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两边的上马石一对,然后六角形石望柱一对(比现在仿制的更粗大),位置相对上马石要靠外。石子小路从石望柱和上马石之间穿过。自台阶而上,两边依次是石狮、石虎(坐)、石羊(卧)、石马(立)各一对。接着是一个平台,两边种着冬青树,顺陡峭的台阶而上,又有一个平台,矗立着牌坊一座,牌坊两进,规模颇为宏伟。顺台阶上去后是一座“回”字形的建筑,俗称“棋盘八间”,门前有石狮一对(尚存)。从“棋盘八间”后面,顺着“7”字形的台阶上去后,有一块石板铺成的平台(即今庙宇所在位置)。再顺台阶上去,又有一块中间高、两边低的平台。沿台阶再上,有一块半圆形的平台。继续沿台阶上,是一块石子铺成的平台,上有祭台一座,旁边有废弃的石栏杆构件,再上有古墓一座。
《吴氏宗谱》中吴松的墓图
笔者询问安吉博物馆(文保所)等人,他们回忆:该墓宽约3米多、深2米多,由青砖石灰垒成,为典型的明代风格。第二次考古发掘时,李德云以民工的身份参与考古挖掘,据他回忆考古人员曾用无人机对墓地两边的石块垒成的墓墙进行测量,从山脚到现庙宇所在地为200米,从庙宇到墓地又为200米。笔者又对残存的墓墙的宽度进行测量,约50多米,由此可见整个墓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
月亮池
曾在安吉博物馆工作过的匡得鳌认为“金銮殿应是吴氏家族一重要墓地”,笔者认为其判断准确。由此可知,民间所谓的“金銮殿”,实际上是一座明代墓园的建筑群。
吴松夫妇墓园所在地
明代,在鄣吴拥有这种高等级、高规格墓地的只有吴麟(正四品)、吴龙(从三品)、吴维岳(正四品)、吴维京等数人。据《吴氏宗谱》载,吴麟和沈氏夫人的墓地“坐落圣图,土名青山庄呌,名大坞里”,同葬的还有其子吴维岳和王氏、吴维京和徐氏、吴维藩和姚氏、吴维州和赵氏,与闻渊《明故中宪大夫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苕源吴君并配封安人方氏合葬墓志铭》中说吴维岳葬“大坞山”相吻合。大坞里,即今景坞村大坞,说明这里是吴麟、吴维岳一支的家族墓地。1967年,吴麟等人的家族墓群出土文物里就有闻渊撰文、文徵明书丹的吴麟墓志,以及金丝发罩、鎏金银凤簪、洒金纸折扇等物。而吴龙和严氏夫人的墓“坐落哲图,土名羊玉坞”。羊玉坞,即原良朋镇良村横山附近。1987年,村民在墓地附近发现吴龙和严氏的墓碑,后被收藏到鄣吴吴昌硕故居。
由此可知,吴麟、吴龙、吴维岳、吴维京等人的墓地均不在玉华山,显然与“金銮殿”无关。
那么“金銮殿”还会是谁的墓地?湛若水在《明故诰封宜人吴母张氏墓志铭》中给出一点线索:“铭曰:于乎!贤母身三割股,而四道具造。胤有二难,以彰三迁,而閟玉华山。嘉靖丁酉(1537),阳月望后,以狙永不杇。”这篇墓志的主人是吴松夫人张氏。张氏,安徽广德人,生于天顺七年(1463),死于嘉靖丙申(1536)。“二难”,是指其子吴麟、吴龙。其中明确提到张氏夫人“閟玉华山”。“閟”在这里应是“埋”的意思。如白居易《唐太原白氏之殇墓志铭》中的“念尔九岁逝不回,埋魂閟骨长夜台”,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中的“棺椁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均同此意。
据《吴氏宗谱》记载,张氏曾为吴松纳妾,被拒之,说明张氏是吴松唯一结发妻。据《大明会典》载:“天顺二年奏准文武大臣官为造坟者,夫故在前,并造妻圹。妻故在前,并造夫圹。后葬者,止令所在官司起倩夫匠开圹安葬。继室则附葬其旁,同一享堂,不许另造。”张氏墓在玉华山,那么吴松去世后,也应该与之同葬玉华山。
关于明代推恩制度,刘群英研究认为:文官官职的品级直接决定推恩父祖的代数。洪武二十四年定,“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明初,父祖封赠散官职事,“其应封一代者,父与子同,妻从夫贵。应封二代者,祖降父一级。应封三代者,曾祖降祖一级”。即父祖封赠等级递降。“封赠三代,一如见爵”,是明代文官封赠制度与宋元最大的不同。
吴松长子吴麟的墓志铭是“明故中宪大夫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苕源吴君并配封安人方氏合葬墓志铭”,仲子吴龙的墓志铭是“明故亚中大夫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前吏部考功司郎中石岐吴公墓志铭”。两块墓志将吴麟、吴龙生前的官职情况表述得非常清楚。父从子贵,吴松曾因二子多次得到推恩。闻渊《明故中宪大夫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苕源吴君并配封安人方氏合葬墓志铭》云:“翁从府君官封刑部主事,其进吏部郎中,从仲子龙官也。张封安人,进宜人。”湛若水《明故诰封宜人吴母张氏墓志铭》中亦云:“戊子(1528),以麟贵推封父母,母为安人。癸巳(1533),以龙考功郎中,进受封母为宜人。二荣荐臻,非其盛德之致矣乎!”由此可知,吴松先是从吴麟诰封刑部主事,妻张氏封为安人,后从吴龙进封吏部郎中,张氏封为宜人。据《大明会典》载:“凡封赠职级。洪武二十六年定: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各封赠安人。”说明此时吴麟、吴龙官位不高,分别为六品和五品。《孝丰县志》中说:“吴松,以子麟封吏部考功司郎中。”显然是将吴龙误作吴麟。
根据明洪武二十九年制定的《文武官员造坟总例》,官员墓地的规格为,坟塋:三品、塋地周围七十步、坟高一丈四尺、围墻高七尺。……四品、五品、塋地六十步、坟高八尺。以上石兽并四。碑碣石兽:三品石碑、盖用天禄辟邪、高二尺六寸,碑身高七尺五寸、阔三尺,龟趺高三尺二寸,石虎二、石羊二、石马二、石望柱二;五品石碑、圆首高二尺二寸,碑身高六尺五寸、阔二尺六寸,方趺高二尺八寸,石羊二、石马二、石望柱二。
由此可见,嘉靖十五年(1536),张氏去世时,其墓园规格只能按照五品官员的等级建造。吴龙后来官至“亚中大夫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按照明代推恩制度,吴松享有同等级散官职事。因此,嘉靖三十一年(1552)吴松去世以后,其墓园应该升格为三品官员的规格。前揭“金銮殿”的形制、规模,与之基本吻合。然三品官员的墓道并无石狮,这可能是回忆者误记,也有可能是吴氏家族营建吴松墓园时已越级。这一现象在明中后期颇为普遍,尤其是偏远的地区。
据匡得鳌撰文回忆:“由现存玉华山之牌坊照片可见,该牌坊并不是如传说中所讲的那样气派精致。王季平先生和鲁根虎先生都曾多次和我谈起此牌坊上匾额文字,正面是圣旨、背面是南山翁宗祠。鲁根虎先生在鄣吴开照相馆时曾依照片画了牌坊作为拍照背景。”由于鲁根虎曾依照片画了牌坊作为拍照背景,所以观察应该相对仔细,说明这里是“南山翁宗祠”,而南山翁就是吴松。而且在《吴氏宗谱》吴松的墓图中,也能清晰看到圣旨的字样。不过根据吴一圭墓图中“六台吴公墓道”推测,牌坊上应该是“南山吴公墓道”的字样。由此也可以证明,“金銮殿”是吴松夫妇的墓园。
关于吴松墓地,《吴氏宗谱》中有载:松公号南山,暨祖妣张氏夫人之合葬,亥山巳向兼乾巽三分。坐落义图,呌名金曜山,计山税。东至冈,南至溪,西至山,北至冈为界。关于此墓,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进行实地踏勘后,笔者认为墓地与吴松从三品的规格不相符。月亮池而上没有墓道,也没有石兽出土,虽然非常豪华,但规格却不高。因此,《吴氏宗谱》中将吴松墓地已经弄错。
《吴氏宗谱》中讹误甚多,除墓地外,还有世系紊乱、生卒时间谬误等问题。以吴松为例,其生卒时间《吴氏宗谱》作“成化乙酉(1465)”和“嘉靖乙卯(1555)”,实误。根据《明故中宪大夫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苕源吴君并配封安人方氏合葬墓志铭》推知,其生卒时间应该是天顺庚辰(1460)和嘉靖壬子(1552),享年九十三岁。又如从吴瑾至吴松,《吴氏宗谱》作十世,亦误。按南宋到明天顺年间有四百余年,怎么可能只有十世。郑晓《海阳县丞吴君墓志铭》说:“淮阴吴氏,从宋渡江家丰历二十六世,族益繁,至海阳兄弟大振。”所谓海阳兄弟,就是指吴顺、吴松兄弟,可见应该是二十六世,这样才符合事实。《吴氏宗谱》中讹误甚多的原因:一是修纂缺史料。由于战争,《吴氏宗谱》残缺不堪,修纂主要是根据残存旧谱和劫余后裔回忆而成,因此造成错误和空缺现象。二是子孙误记。由于年代久远,吴氏家族上等级规模的坟墓又多,子孙误记很正常。三是修谱者为外人。光绪年间吴昌硕主持重修《吴氏宗谱》时,吴氏子孙已经所剩无几,“又皆目不识丁者居多”。从吴昌硕致万春涵的信中可知,《吴氏宗谱》的实际修纂者是万春涵和吴炳荣(非金麓本支,而是横塘支)等人,因此弄错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综合可知,鄣吴地区民间所谓的“金銮殿”,实际上是吴松夫妇的墓园。如果从张氏去世开始算起,距今已有488年的历史;如果从吴松去世算起,则有472年的历史。从墓地所在的位置来看,它位于玉华山的中心位置,坐南面北,两边的山形似太师椅,整座墓园形成背靠山坳和左右山冈相倚的格局,在古人看来是风水极佳的地方。吴松作为吴氏家族最为重要的人物,不但培养出“一门四进士”,而且本人又高寿,活到九十三岁才去世,按照传统的说法是福寿双全,因此在整个吴氏家族中也只有他才有资格享受这一高规格的待遇。其墓园有石望柱、石虎(蹲)、石羊(跪)、石马(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