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湖州 > 百姓生活 > 正文

湖州:太湖之滨的璀璨明珠

发布日期:2016/11/20 9:31:57 浏览:690

2011年,湖州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名城保护与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硕果频频。2013年春,省政府认为:湖州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厚重,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已基本具备申报条件”,正式向国务院递交“申名”请示。

原标题:湖州:太湖之滨的璀璨明珠

这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湖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由此,湖州市正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此,我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达到8座!

盼望已久的喜讯传到湖州,湖城人笑逐颜开,奔走相告。一片喜庆,像过节一样……

“终于功成名就!”“申名”的全程参与者们,激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日前在面对我们走访时,湖州市住建局负责人仍是难掩兴奋:“3年的‘申名’工作非常艰苦,但为了成功晋级,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这天起,名城湖州必将更加璀璨夺目!“再接再厉,加快步伐,做实做好保护传承。”湖州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湖州:光耀千年

——走近湖州:江南望郡璀璨明珠

她是一座建城时间达2000多年的古邑。

她是我国丝、瓷、笔、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她是“太湖溇港圩田系统”萌生发展最早的地区。

她因太湖而得名……

她,就是湖州市。浙北的历史名城,太湖南岸的璀璨明珠。

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吴越古邑、东南望郡——简朴的20个字,蕴含着异常丰富的遗存内涵,十分悠远的时空信息。仅仅5个词组,已足以表明,湖州这座江南望郡的历史厚度和文化丰度!

湖州,10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5000多年的农耕文明史,2262年的建城史。商文丁时,与、会稽属吴国之“三吴”。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设菰城县,为湖州行政之肇始。自三国孙吴置吴兴郡以后,湖州一直是郡、州、路、府、地区、市的治所,至今已有1748年。

湖州历史城区,以秦末项羽所建的子城为核心,“两溪聚一城、四水抱城斜”的传统格局保留至今,城水相依风貌独特。衣裳街、小西街两片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充分展示了因水成市、沿河设街、逐水而居的典型江南水乡特色。市本级,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0处,浙江省文保单位19处,市级文保单位105处,已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50处。

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成效突出,已形成具体完整的保护体系。尤其是南浔古镇,水乡特色浓郁,独特的中西合璧江南宅第建筑,极具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大运河湖州南浔段(頔塘故道),列入世遗名录。1991年,湖州成为我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2011年,湖州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名城保护与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硕果频频。2013年春,省政府认为:湖州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厚重,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已基本具备申报条件”,正式向国务院递交“申名”请示。

2014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指出,湖州市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太湖溇港文化景观价值突出,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湖州遗存:应保尽保

——聆听湖州:众志成城保护传承

炎夏大热。恰逢喜庆之际,我们来到这座名城,湖州人的喜悦,倾听古城的变迁述说,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品味传承的珍贵记忆……

“不经意间,你就会走在古城墙上”

漫步在湖州街头,古色古香的飞英塔、芳香四溢的周生记、张氏旧宅建筑群、荡气回肠的项王城、近代江南园林小莲庄……时不时地与你相遇,让人流连忘返。现代化的湖城中,弥漫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

走在市中心繁华商圈的爱山步行街,会经过一段透明的“玻璃路”,脚下就是子城城墙遗迹。无论首次到湖州的游客,还是土生土长的湖州人,都会惊叹与老湖州的亲密接触,仿佛那久远的历史就呈现在眼前……

“子城城墙遗存,包括唐五代到北宋、南宋3个时期。”随行的市住建局干部介绍说,2006年旧城改造时被发现。湖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立即组织抢救性发掘。调整爱山步行街建设规划,对城墙遗址进行原地保护。城墙遗址的挖掘保护与展示,被公认为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互相促进的典范。

子城与更早时期的下菰城、邱城合称湖州“三城三址”,是太湖流域城市发展变迁中的典型代表。汉代,乌程县治由菰城迁于子城。从此,湖州城以始建于秦末的子城为核心,“两溪聚一城、四水抱城斜”的传统格局保留至今。府城独特的“龟甲”形城廓仍清晰可辨,保留了城水相依、望山近水的城市风貌,保存着古城河网、道路、街巷的传统格局。实属难得!

衣裳古街,白墙黑瓦,深巷长弄,河埠码头,商户林立;小西街古街、古巷、古河埠,生活居住气息延续至今。衣裳街区和小西街区,是湖州市区的2片历史文化街区。皆因水而生、临水而建,并因水塑形,是这座江南水乡古城的典型缩影,汇聚成一部“看得见的城市史”。其众多的历史遗存,横向展示着湖州宽广而深厚的阅历,纵向记载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历经漫长岁月,许多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残缺不全、摇摇欲坠。几年来,湖州建立名城、街区与文保三个层次的框架,开启了街区保护渐进式的修缮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果。此刻,我们徜徉在这历史街区,仿佛进入了那遥远的昨天……

“三城三址”,古色街区,相映成辉,成为湖州“申名”的有力支撑。

“成为国家名城,是全市人民的梦想”

“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市人民的梦想。”湖州市文物处负责人表示,国家名城是名城保护中的最高级别,不仅可提高保护地位,更是增强文化自觉的体现,还可提升湖州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的规划中,湖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强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新定位。2011年9月,正式启动申报国家名城工作。

古城保护,首抓规划,龙头引领。勇于创新的湖州,一反常规,“申名”一启动即开始了保护规划的修编。从北京特邀经验丰富的中规院专家,高起点全面规划。理清了规划思路,梳理了保护内容,摸清了家底,挖掘了湖州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市住建局负责人指出:“我们建立了以名城保护总体规划为总领,由街区保护规划、古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展示利用规划、毗山遗址保护规划等,组成完善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

涉及名城保护、街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等的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名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全市上下总动员,以“申名”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古城历史人文价值,擦亮本土历史人文“底色”。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

“我生于斯长于斯,其实却缺少对湖州的系统认识。‘申名’可使青年人参与宝贵遗产发掘,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一位90后青年表示要积极参与。

“湖州人文资源丰沛,对中华文明作出过特殊贡献。”湖州图书馆负责人热赞“申名”,抓紧了当地传统文化的研究。

事实上,“国家名城”这张名片,唤起了专家学者、乡贤百姓浓烈的乡愁记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申名办发起的“个性标签和名城老照片”征集活动,在全城引起热烈反响,有位市民竟一人创作了18条!“文·辉古今,水·韵天下;韵·承千年,景·秀江南”等,佳作多多……

“当地的主流媒体也积极参与。”《湖州日报》等持续跟进宣传,弘扬“申名”旋律,助推保护深入,做了大量生动深入、激励人心的报道……

“申报国家名城,与实力湖州、魅力湖州、幸福湖州紧密关联”,市文物处负责人认为:作为解读湖州的关键词之一,“申名”与每一个湖州人息息相关;虽然是政府的公共决策,但涉及到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申名”已化为湖州民众的共同诉求和行动。

全民参与,是保护古城不竭的源动力。从市到行政村的4级文保网络逐步建立,形成了一支上千人的文保志愿队伍。

“‘一把手’工程,全面抓全力干全方位保”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量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厚度,更考量着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态度。

“我们的‘申名’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湖州市申名领导小组相关人员介绍说,从落实城市整体发展的定位,到文物保护、街区整治、规划修编、舆论宣传、政策机构、资金保障等,两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鼎力支持,亲力亲为。

在理顺规划的基础上,湖州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遗产和名城两个保护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名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各类机构。开明的决策者,敢于担当,善于采纳各方的真知灼见。上下左右齐用心,多股力量正相加,生发出巨大的叠加效应,有序、有力、有效地全面推进了名城保护工作。

“湖州的名城保护工作,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在湖州市住建局的总结中,用了5个“抓”:抓好历史城区保护展示,抓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抓好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抓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抓好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保护。其每一个“抓”的下面,都有不少翔实的内容,读来令人感奋!

历史文化街区,是名城保护的难点。按总体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湖州完成了衣裳街区的保护性修缮工程,修缮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28处。南浔古镇的保护,更是走出了一条古镇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存、相互促进之路。按“保护老城,建设新区”的模式和“修旧如旧、维系传统”的框架,街区的保护性修缮工程推进有序。小西街区的保护性修缮整治也已展开……

漫步湖城,也许不用细细观察,你就能感受到极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老街、老房、名人故居被保护和展示出来,古城山水环境越来越好。衣裳街历史风貌得到修复;陈英士、沈家本和赵孟頫等大批名人故居,相继开门迎客;飞英塔、小莲庄、铁佛寺等文保单位旧颜换春,沐浴新光。先后对飞英塔、张氏旧宅建筑群、名人故居、宗教遗产等文物古迹实施维修工程30余项,面积逾3万平方米。

“‘十一五’以来,湖州已投入22个亿!”湖州市领导总结说,按照“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亮出来、串起来”的思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展示、利用,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实质的、外在的表现系统。已建成并开放了大批湖州历代名人纪念馆,充分展现着湖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和名城委,省建设厅、文物局等,对湖州的“申名”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去年11月,“国家名城评估考察组”经实地考察,认为湖州“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特色鲜明;历史建筑集中成片,水乡特色浓郁;历史城区传统格局独特,风貌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别多样……”明确表态:湖州已具备申报的基本条件!

“太湖溇港文化景观,价值堪比四川都江堰”

关于古城的保护,“溇港农耕文化景观”是值得特别讲述的。此次国务院在简短的正式批复中,就特别指出:太湖溇港文化景观价值突出。这也是年前国家名城评估考察组高度肯定湖州的一条。

专家们公认:她是湖州历史文化遗产中浓墨重彩的独特一笔。我国已故水利泰斗郑肇经,在其名著《太湖水利技术史》中写道:“太湖南岸的塘浦圩田,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媲美。”

曾几何时,这方宝地竟是茫茫沼泽。如何变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