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湖州 > 旅游景点 > 正文

四月份湖州地区一个黄颡鱼烂皮治疗成功案例分享

发布日期:2020/3/16 11:37:33 浏览:251

来源时间为:2020-03-16

【前言】

2016年春季黄颡鱼价格高企,达到11-13元/斤,对养殖户是极大利好消息。但烂皮病却接踵而来,较往年严重,局部发病率高达60%,且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发病快。从每天死亡几条,恶化到每天死亡百斤。由于疾病难控,养殖户只能选择卖鱼,卖价低至3元左右/斤,损失严重,养殖户苦不堪言!笔者通过对发烂皮病鱼塘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疾病传播、进行疾病治疗,减少死亡率,且成功卖鱼。现把案例进行,期望能够为黄颡鱼烂皮病治疗带来帮助。

一、背景概况

2016年4月5日上午,接到菱湖钱老板电话,其养殖的黄颡鱼塘口18亩,爆发烂皮病7天,每天的死亡量达到200尾,经过换水、消毒、内服抗生素等措施后病情不但得不到控制,反而继续恶化,吃食量也从原来的每天7包减到3包。

下午笔者前往钱老板鱼塘查看,塘边有死鱼,并有病鱼独游。查看水质情况,水色浑浊、发黄,氨氮高达1.4ppm(见图1)。塘口抛网打样,发病率在10左右;底部没有死鱼,但底质黑臭。

捞取病鱼,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溃烂,身体中后部常有大面积的退色斑,胸鳍和背鳍基部发红溃烂,部分病样尾鳍腐烂,下颌和腹部发红,口腔周围和鳃盖边缘溃烂(见图2)。

鳃瓣发白呈贫血症状,鳃丝和鳃小片肿胀,融合甚至溶解。肝脏肿大,并呈不同程度的糜烂状,空肠,部分病鱼还有胃胀气症状(见图3)。

二、处理方案

通过诊断之后,发现发病池塘水质、底质存在问题,并且镜检发现真菌菌丝存在(见图4),判断存在嗜水气单胞菌继发性感染。因此,首先要改良水质、底质,并采取内服保健措施(见图5),保障鱼体生理代谢的正常。其次,采用杀真菌药物,消灭原始病原菌,并采用碘制剂消毒和处理伤口。最后采用肥水和调水产品培水养水将水质调理好。

三、讨论

真菌性疾病全年均有发生,爆发后,能在水体中产生大量孢子和休眠孢子(见图6),成为真菌性疾病侵染的来源。真菌性疾病的爆发必要条件主要有:体表受损伤、水体中有大量的孢子及水体温度的交替变化(见图7)。因此春季防虫害,防止体表、鳃部伤口的产生。若有烂皮病产生,换水可以减少池塘孢子的数量。水温的交替变化,鱼体不适应环境突变,造成免疫力下降。春季上层和底层的水温差异大,黄颡鱼在上层摄食,在底层栖息,导致黄颡鱼不断在不同的水温进行调整。因此,春季降低水位有利于真菌性疾病的预防,建议水位低于1.5米。

烂皮病发生后,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因此预防是关键。烂皮病的发生与池塘环境、鱼体体质、病原均有关系(见图8)。因此,在春季应该对池塘水质、底质进行改良。水质底质改良,有益菌的使用比不可少。如乳酸菌的生物保护作用主要依靠其菌体和(或)代谢产物抑制腐败微生物和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图9)。研究者指出健康的鱼体能够分泌一种粘液蛋白,起到抗水霉菌的作用。因此春季内服保健是十分必要的,提升鱼体免疫力,增强鱼体抗真菌能力。并对病原进行杀灭,减少发病概率。

烂皮病的发生后,常常被误诊为单纯的细菌性疾病。使用方案后,适得其反死亡量增加。通过镜检发现存在真菌感染,属于绵霉属。因此,腐皮病的发生原始病原菌可能为真菌,然后继发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疾病发生后,应抗真菌和细菌药品均使用。

四、小结

养殖是一项经营活动,疾病的发生是经营过程最大的危害。疾病预防是疾病管理的首选,疾病爆发后,不仅造成损失,且疾病的治疗难度极大。所以科学养殖是经营安全的有效保障。养殖过程,首先需要对水、底、鱼做好管理,才能够保障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疾病发生一定要对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做到对症下药,保障方案的有效性,把损失降到最小。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