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湖州 > 企业单位 > 正文

湖州:“兩山論”誕生地這十年

发布日期:2016/3/21 4:21:19 浏览:416

湖州度假

2005年和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兩度在湖州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年間這座城市生態建設明顯改觀。(記者麥方/圖)

2005年和2006年,習近平兩度在浙江湖州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年間這座城市的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治礦只是保護“綠水青山”的第一步,第二步則要產業升級,轉化成“金山銀山”。

太湖綜合治理的每次評審,都是水利部門和勘察設計單位慎重討論著過來的。猴年春節后的第一個周末討論時,雙方意見又產生了分歧。“勘察設計單位一定要鋼筋做地腳,我們不同意。”

因為女主角林允是家鄉人,猴年春節,在浙江省湖州市,電影《美人魚》備受關注。作為一部環保主題的電影,在南太湖第一批建設者李東民看來:“《美人魚》演的就是一個要綠水青山還是要金山銀山的‘兩山論’故事。”

“兩山論”指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環保業界耳熟能詳的名言,被視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觀的集中體現,而南太湖的這座地級市,對“兩山論”則有著特殊的十年感受。湖州市委書記裘東耀說,“湖州十年的發展歷程,就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堅持以‘兩山’重要思想為指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歷程,我們就是要堅定不移地照著這條路走下去。”

經各地多方考証,這句話是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湖州市轄縣)考察時首次提出來的。一年后,又在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再次提出。

這座濱湖城市也正因為這句話產生了改變。2015年,湖州開展了“兩山論”十周年宣傳,城市隨處可見類似標語,甚至漁民也會脫口而出“綠水青山”。

“生態是湖州的優勢所在,這個優勢如何轉化成發展的優勢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湖州發展經濟關鍵要發揮生態優勢,做好‘生態 ’的文章。”2016年3月1日,湖州市長陳偉俊回復記者。

湖州市人均gdp排在浙江省第六位。“除了經濟指標,浙江省還考核生態建設、社會建設等多個指標,后者我們相對更有優勢。”陳偉俊說,以治理開發南太湖為示范,湖州正力圖借生態之力超車。

由亂到治

“‘綠水青山’了嘛,漁民又返回太湖捕魚了。”2016年2月27日,湖州市湖濱街道小梅村黨支部書記沈伯冬在村委會辦公室裡,脫口而出“綠水青山”。“漁業不好,漁民不可能回太湖捕魚的。”

50年前,沈伯冬出生在太湖南岸的一艘漁船上。他們這些太湖漁民的老家並不在湖州,而是常年住在船上,小時候喝水隻需從太湖裡汲取一些到水缸,再用明礬沉澱一下。

改革開放之后,工業企業、農村養殖直接往太湖排污。當時南太湖周邊的賓館和工廠裡,隻有一家賓館有污水處理設施。湖裡打上來的魚有一股柴油味,因為周邊的水泥廠,賓館的桌子一天要擦三遍。

而漁民自己也靠岸泊船,形成了24條船上餐飲組成的湖鮮街,生活污水直接排湖。游客們看一眼湖水,就沒了吃飯的欲望。游樂園和賓館也沒有生意,上世紀90年代進駐的幾家賓館大部分倒閉了。

為此,1998年環保部門開展了治污“零點行動”,但效果不彰。太湖污染的逐步積累,在2007年以藍藻大規模暴發的形式集中呈現出來:油漆般黏糊糊地飄在湖上,彌散著一股飯餿的腐臭。

太湖南岸的湖州也深受影響。

這正是2006年8月習近平在湖州南太湖考察時看到的景象。習近平說:“南太湖帶是環太湖唯一一處原生態的寶地,一方面我們要積極開發,另一方面一定不能造成新的污染,在開發過程中不要形成敗筆。”

在這次講話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再次被提出。此后,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進行了體制改革,按照習近平的講話對南太湖進行治理和開發。“習近平同志的講話我幾乎能背出來。”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葛偉說。

2006年,備受鼓舞的太湖旅游度假區從習近平五千多字的講話中挑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刻在度假區裡的一塊大石頭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當時已在湖州干部群眾中流行,有的干部還建議學習習近平講話中的“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等體現湖州宜居的句子。

為了遠離漂泊湖上的凶險,也為了減輕對於太湖的污染,2007年,沈伯冬和67戶漁民上岸定居,湖鮮街被拆除,造紙廠、水泥廠也紛紛關閉。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投資18億元的月亮酒店矗立南太湖畔,造紙廠的廠房正被改造成影視城,水泥廠的礦坑填上了清水。猴年春節,度假區接待了游客78萬人次,同比增長近七成。

“湖州下決心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累計投入超220億元用於太湖治理,近幾年入太湖斷面水質一直保持在ⅲ類以上。”陳偉俊說。

鐵腕治礦

在太湖流域的水環境治理中,作為60的太湖水的源頭,“整個湖州范圍內的水污染治理都是為了太湖變得更清而治理。”湖州市環保局污防處處長沈吉說。

2015年國家“水十條”發布之前,2014年,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湖州下定決心清除黑河、臭河、垃圾河,連續兩年獲得了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的“大禹鼎”。

完成“在全省率先消滅市控斷面劣ⅴ類和ⅴ類水”的任務后,2016年,湖州又提出“縣控以上劣ⅴ類和ⅴ類水質斷面徹底消除”的目標。雄心勃勃的目標並非建立在天時地利上,“我們處在東苕溪的下游,我們出去的是ⅲ類水,水質要優於進來的水。”沈吉說。

因為國家和省裡並不考核懸浮物這項指標,水的類別提高了,視覺卻沒有改善。湖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理特征,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建筑石料供應基地。但長期的礦山開採不僅帶來了山體破壞,還有水體污染。“外地建筑商要求干淨的石材,石材的清洗又在湖州當地完成,留下了大量含有渣土的廢水,流入太湖的河道猶如黃河。

因此,2012年起,聯合環保、公安、國土、電力等多個部門,湖州市成立了礦山企業綜合治理辦公室。“以前只是十個部門臨時協調機構的領導小組。后來配給了編制,這在國家和省裡都是沒有的。”礦治辦專職副主任韓新偉介紹說,“這麼重要、艱苦、專業的工作,不調干部進來沒法弄。”

在停炸藥、停電、控制開礦指標等強硬手段下,頂著巨大的壓力,礦企從612家銳減到32家。洗礦的廢水通過壓縮,渣滓成為泥餅,分離的水又可以再次利用,耗水量大大降低。

韓新偉表示,治礦只是保護“綠水青山”的第一步,第二步則要產業升級,轉化成“金山銀山”。“隻有行政強制推動,沒有產業升級,污染會馬上反彈。”

所以,在單純開礦的基礎上,礦治辦協助企業延長產業鏈,像積木一樣先建設好房屋的板塊,最后再整體運出。如此不但附加值可以增加6-8倍,還提高了行業門檻,玻璃、建材的運入,還促進了物流行業發展。

“用不用鋼筋”的推敲

湖州市水利局副局長張樹明的印象中,這幾年來,南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每次評審,都是水利部門和勘察設計單位慎重討論著過來的。最近一次是2016年2月21日,猴年春節后的第一個周末。“勘察設計單位一定要鋼筋做地腳,我們不同意用鋼筋。”

太湖流域的河流如毛細血管網,層層回流,潤澤了富庶的江南,再與太湖這顆大心臟連接。可是,貫通的河道被截彎取直、填堵、淤積,河流的自淨能力下降。所以,張樹明認為,太湖流域的水環境治理要力求保留原生態,防護設施也盡量不用鋼筋混凝土,而是採取生物措施。

“水利是興利除害。之前除害較多,主要是防洪,對於水環境的關注較弱,‘兩山論’提出后,我們的治水理念得到了提升。”張樹明說。很多當地人都記得,1991年,太湖發生大洪澇,在國務院的支持下,湖州號召十萬民眾上工地,修了環湖大堤以防洪。

這種治水理念的提升,張樹明的理解是,一個羸弱的人,病毒一來就是大病,現在的河道瀕臨死亡,如果河道的自淨能力強了,河道內的病毒,自己就能化解掉。

除了河道,太湖也面臨類似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提出:太湖生態系統退化,由草型湖泊轉化為藻型湖泊,水環境容量減小,自淨能力降低,恢復健康湖泊生態系統任務艱巨。

這些道理在漁民眼中也看得明白。沈伯冬記得,太湖裡水質最好的是南太湖東面水域,因風向好,有水草,風刮了也不渾。而其他區域植被較差,東風一刮,水就渾了。

2014年,根據《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湖州市內總投資115億元的四大治理開始實施,主要任務正是增強南太湖水體環流,促進杭嘉湖平原河網水體流動等。

在湖州,星羅棋布、規劃有序的千年?港文化正在復蘇。

湖州度假

湖州在投放“食藻魚”。(資料圖)

出標准、做示范

生態優勢使得湖州能“出標准”、“做示范”。國家標准《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的第一起草單位是湖州安吉縣政府。湖州各個管理部門也在不斷探索路子。

根據太湖治理的經驗,水利局將積累的經驗編制成“水利工程生態導則”,以加大河流的連通性,打通斷頭?(指小死水河溝)。“五水共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市婦聯,向各縣區發放了“家庭護水公約”。礦山治理后,也可參照《市級綠色礦山標准》參評,進而逐級申報國家級綠色礦山。

2014年,全國地市級首個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落戶湖州。2015年,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標准化示范區創建城市。“生態文明內涵豐富,從地方推進來說,在行之有效的實踐基礎上建立標准並加以推廣,一步一步地做起來,這是我們的一個重要方法。”湖州市生態文明辦副處長沈健說,湖州計劃2016年出台十個標准。

2015年,湖州又與呼倫貝爾等城市一起被列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之后,湖州市聯合中科院地理所編制了全國首張市、區縣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雖然面臨著基礎數據缺乏、技術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約,湖州市還是爭取在2016年4月底前,編制形成2011-2015年各年度的全市及各區縣、鄉鎮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進而從2016年5月起,開展區縣、鄉鎮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

對於太湖而言,示范的任務則更重:建設部門的綠色生態城、林業部門的濕地公園、旅游部門的生態旅游區……

湖州獲得地方立法權后,把第一部實體法規的內容鎖定為生態文明建設,率先啟動了《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條例》的立法工作,今年將正式出台。

在鑫遠集團副總裁賀韌看來,作為企業重點發展的健康產業方向,南太湖是“長三角區域,最適合投資的。”集團斥資百億於此,是因為看中了這裡的生態環境。他專門調研過藍藻問題,認為“加強治理后,水已經很靈動了,但很清有時還是談不上。”雖然奪得治水“大禹鼎”,但市長陳偉俊認為,“治水工作只是畫上了一個漂亮的逗號,遠沒有畫上句號。”

環境建設確實不是一地一市的力量可以完成,近年來出現的“apec藍”、“烏鎮藍”,就充分說明在環境建設領域加強區域合作不僅很必要,而且很管用。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