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湖州 > 企业单位 > 正文

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1日王纲)

发布日期:2021/3/22 3:09:07 浏览:816

想的多,挑战比预想的大,但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我们共同把困难变成了机遇,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殷殷嘱托变成了不懈奋斗。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发展胜利收官。五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质量赶超发展取得重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223.1亿元增加到3201.4亿元,年均增长7.1,比全省平均快0.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从327.8亿元增加到582.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1.3亿元增加到33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2和12,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我市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55位,三县全部入选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创新引领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39提高到2.9左右,人才发展综合指数居全省第3位,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五未’土地处置 ‘标准地’”改革等10项工作被国务院列为典型予以通报表扬,27项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4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湖州经验”在全国推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5940亿元,是2015年的2.3倍。新组建成立市属三大国企集团,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实现翻一番,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基本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G60科创走廊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开放格局全面拓展。市场主体从25.8万户增加到44万户。外贸出口占全国比重从4.3‰提高到5.7‰,实际使用外资从9.4亿美元增加到12.1亿美元。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成功举办,新增国际友城9个。

三是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成为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发展指数稳居全省前3位,美丽浙江考核实现“八连优”。市区PM2.5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57微克下降到26微克,空气优良率从59.2提高到87.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五水共治”连续夺得“大禹鼎”,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走在前列,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四是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9.2提升到66以上,新增建成区面积69.1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和品质显著提升,南太湖湿地奥体公园、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德清国际会议中心、长兴太湖博物馆等一批地标性项目建成使用。完成建设项目遗留问题清零、城中村改造攻坚、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基本无违建区县全覆盖。我市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始终居全省首位,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达到100,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全部摘帽。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869.6亿元,建成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四大重点水利工程建成使用。

五是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42238元、24410元增加到61743元、37244元,年均增长7.9和8.8,城乡收入比从1.73∶1缩小至1.66∶1。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6和99.8。学前教育“安吉游戏”模式享誉国际,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2所,高校在校生规模新增6823人,省级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县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医疗资源布局得到调整优化,人均预期寿命从80.3岁提高到82岁以上。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太湖溇港、桑基鱼塘分别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第十六届省运会在我市成功举办。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涌现出“余村经验”“织里经验”等典型,实现平安湖州建设“十三连冠”和平安区县建设“满堂红”,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居全省前列。

各位代表!“十三五”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湖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湖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十三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主要是: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我市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重大产业项目还不够多;生态环境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还不能适应低碳发展要求,亩均产出低、单位能耗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心城市能级不强,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偏弱;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公共卫生、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政府系统部分干部担当精神和改革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根据《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在广泛听取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战略地位持续彰显、生态红利加速释放和高质量赶超发展奋力蝶变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变量,依托新动能实现新跨越;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加速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的格局变量,依托新打法构筑新优势;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变量,依托新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势,以“十四五”时期突破性新成就,为2035年高品质建成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州“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和“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绿色赋能、创新赋能、改革赋能、开放赋能、数字赋能,高水平建设绿色智造城市、生态样板城市、滨湖旅游城市、现代智慧城市、枢纽门户城市、美丽宜居城市,加快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在“六个城市”建设牵引下,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推进“十四五”发展,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聚力浙北再崛起,紧扣全省“十三项战略抓手”和市委“十个高水平”建设,奋力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奋勇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排头兵。着重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重估城市价值,在富集要素中创新裂变。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将湖州山水资源、文化底蕴与创新元素深度融合,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为导向,迭代升级招商引才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吸引高质量项目、高层次人才向湖州集聚。构建“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的生产力新布局,大力实施“五谷丰登”计划,拓展更大创新创业空间。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领域重要指标实现“六倍增六提升”。

(二)聚焦产业振兴,在区域发展中赶超进位。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进一步打响全国绿色智造名城品牌,争创并建好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制造业综合实力在省内和长三角实现争先进位。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左右。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坚持生态优先,在美丽蝶变中领跑领先。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建成滨湖花园城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统筹推进大气、水环境治理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到2025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以上。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全域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共建的全域美丽格局,建设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市域一体化发展,再现美丽繁华新江南。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成为更高质量的长三角绿色发展引领区。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开放融合中厚植优势。坚持开放活市,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色节点城市,成为在长三角地区更有影响力、在国内同类型城市中更有辨识度的新势力城市。实施交通“十大百亿”工程,建设“轨道上的湖州”,打造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1小时通勤圈”,以交通一体化牵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力争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快于经济增长。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优化升级对外贸易,提高使用外资、跨国发展和国际合作水平。

(五)加快数字变革,在整体智治中提升效能。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迭代升级制度供给,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同频共振。全面形成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建成“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掌上治理之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数字技术与系统观念有机融合,建成万物智联强市,构建以城市数字大脑为核心的智慧治理体系,引领市域治理现代化向纵深推进。

(六)推动共同富裕,在共建共享中增进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健康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